在全球逾100家行业头部企业中,深圳思谋信息科技自主研发的SMore ViMo智能工业平台,已经取代传统人力,成为生产线上“会思考的大脑”;在“熄灯”的情况下,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量产爬坡速度提升50%、成本节省30%;在欣旺达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查障员通过电脑仿真生产线3D模型,就能远程查找故障。
这些曾经只能在科幻片中出现的场景,正被深圳的制造业一一变为现实。深圳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统领,坚持高位统筹、政策引领、服务供给、场景赋能、要素保障,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全市正在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产业集群数字化生态构建等“四大行动”,并且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
深圳人正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把“深圳智造”这张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整体布局,加快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圳大力引导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精准发力。
强化政策引领,实施专项资金改革。深圳加快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面对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共性痛点难点,开展“双聚焦”行动,推动政策向数字化转型和重点企业全面聚焦。按照“普惠+标杆+公共服务+供给”的思路,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政策工具包。近年来累计发放扶持资金超6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直接拉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超过30亿元,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蔚然成风。
加强服务供给,强化社会力量支撑。深圳在全国范围内备案确定48家实力雄厚的服务商,实施连续4年每年为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免费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工作,为企业提供研产供销服管全链条诊断,目前已完成第一批2000家。深圳正在谋划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和行业展示平台,提供解决方案超市、供需对接、政策宣讲、金融服务、品牌推介、产品团购等公共服务,鼓励服务商将诊断咨询资助费用转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优惠,探索设计“数字贷+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全链条金融工具,进一步拓宽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渠道。
深圳还培育出华为FusionPlant、富士康Fii Cloud、腾讯WeMake、华润润联Resolink、金蝶星域5家工信部双跨平台;一批深耕多年的专业型、特色型平台脱颖而出,协同发力,为深圳乃至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目前,全市3个平台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9个平台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华为云、腾讯云分别位居全国云服务商第二、三位,16款工业APP入选工信部优秀APP解决方案。
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场景赋能支撑。深圳聚焦企业差异化、个性化的场景需求,注重以头部企业为突破口,以“头雁效应”激活“群雁活动”,遴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一批优秀解决方案、一批可复用可推广案例、一批优秀服务商,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参考样本。据介绍,目前有5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已深度“上云上平台”,富士康深圳厂区成为全国第一家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199家企业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级。
夯实基座,有力保障工业数字化转型
深圳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万家,聚集了一大批深耕多年的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一直以来,深圳致力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夯实基座。
坚持适度超前、系统布局原则,深圳加快“新基建”,全力打造以“双千兆、全光网、1毫秒、万物联”为目标的极速先锋城市,目前已累计建设5G基站7.5万个,5G基站密度全国领先;被工信部评为“5G独立组网最佳城市”。在此基础上,深圳大力推动“万兆入企”行动,打造全光智慧园区,每年推动100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网络升级改造,支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上云带来的流量增长,提供可靠大带宽专线,保障企业高效就近接入。
同时,深圳加快部署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的城市级智能算力平台。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介绍,深圳不仅有鹏城实验室这样的国家级超级算力中心,还有一大批科研机构、高校和头部企业建设的智能算力平台,形成了自己的算力高地。随着更高端的智能算力平台不断投入建设,深圳的算力阵营正在加速扩容,将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算力保障。
亮点频出,以创新走出降本增效路径
深圳市目前有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打造的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和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2家机构提供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符合性等级评估服务。通过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截止至2023年9月30日,全市目前累计288家企业获得有效智能制造能力符合性证书。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AI、量子物理、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首创“智能计算+自动化实验+专家经验”药物研发新模式。
“新模式由7*24小时不间断、高通量、高效并行的机器人实验取代人工操作,实验效率比传统人工模式提高数倍;再与AI算法平台紧密结合,实现了药物化学合成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工作向智能化、自动化密集型的新研发模式转变。” 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介绍,这一模式有望打破药物研发领域原创新药需要逾10年时间、花费10亿美元,其创新回报率只有约1%的“铁律”,为全球新药研发带来颠覆性突破。
600多家制造企业的车间里,已经用上了深圳模德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改变了医疗器械、机械、消费电子、家居日化等行业多年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它是一个平台,也是一把打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大门的‘钥匙’。”模德宝创始人兼CEO成亚飞介绍,“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自动生产,有效帮助生产企业降低成本,缩短交期,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来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贝特瑞光明生产基地的负极材料自动化生产线上,数百台大型设备运转有条不紊,生产线各工序的运行数据、技术参数通过“数据采集与监控智能平台”实时反馈到中控室电脑上,彻底改变了此前靠员工定时巡检排查,信息数据靠手工记录的工作模式。“负极材料整个制备流程很长,生产过程技术参数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参数的突变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存在安全隐患。”贝特瑞集团流程与IT中心总经理阳兴华介绍,“我们创造性在生产现场部署5G基站,通过110台CPE数据终端,工厂960台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快速组网,120,000多个数据点实时接入。目前,该基地生产设备已实现100%的边缘侧扫码和数据采集,哑设备都‘开口说话’了,提供了工作效率,更排除了安全隐患。”